一本书的遐想

期次:第63期    作者:■机电172王燕飞   查看:83


  年轻人要多看古史和文言文,这是一句金玉良言。
  余秋雨,不知道各位看的多不多,但我看的不多,仅两本。第一本是 《文化苦旅》,在初中时,从一个犄角旮旯的小书店淘到的,很薄的一本儿,看得我爱不释手,读完后依然意犹未尽。后来初二时生了一场病,卧榻月余,桌上的书换了一波又一波,唯有它不改,耸立床头,见证了我从病床走向痊愈。这本书我看了要有六遍以上,从不厌烦。第二本是 《中国文脉》,我大学也一直带着。里面关于文脉的诠释很到位,对我启发很深。后来我就不看余秋雨了,有些人的书,好,但别贪多,不能图一时爽快,要切忌贪多嚼不烂。这两本书,我不敢狂言嚼烂,但也算十有七八。虽然我看余秋雨不多,但我要力荐此人,他的文化厚度,有能比者无一二。
  文脉的理论中阐述了每一个时代的文学特性,文学代表,上至司马迁,下达周树人,泱泱千载,屈原,曹操,李白,张可久,沈括……他们是激流中的砥砺之石,浑身散发的光芒,通通融进笔墨,一撇一捺,书出偌大的中华文脉。反观现在,尤其是近二十年,能在洪流中露出背脊的作家,一个都没有,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,也是一个人的悲哀。
  时代发展得太快,一切都疯狂地生长,但对于文学来说,这不是一片息壤沃土,言其鸩酒并不为过。人们的阅读在快节奏下越来越偏碎片化,干瘪化。几乎人人都能写出一两句看似人生至理的鸡汤文,可是细究下来,那只是一堆被人嚼过的渣滓,你拾起来抛入嘴中,连一滴汁水都咀嚼不出来,属于傻子式的看书法。文政是相辅相成的,但凡国力强盛,文学之花必将盛力绽放。习大大也明白我国的发展特征,所以在十九大里指出,将发展由高速改为中稳度。这是给各个行业一个整治喘息的机会,也是给文化一个歇脚的机会。虽然现在几乎人人都能写出不错的文字,可是要说精要,少之又少。
  究其根本,是文化的厚度不够,自身的积累空乏。所以我说,现在的年轻人要多看文言文,哪怕是大段的看不懂,你连蒙带猜,能通晓出它的三分意思,这都比你看几篇鸡汤,看几本网络文受用。因为你在看书的同时,在思考,在揣摩。这个过程中,是你汲取文化最重要的着力。
  但我并不是反对大家读白话文。人人都知道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造成的巨大创伤,无论是士农工商,在那一个特殊阶段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,有些产业,甚至至今仍然没有恢复元气,偷偷躺在某个角落,舔舐着身上的伤痕,等他一点点自愈。可你能说他对文学没有好处吗,那个时期作文学的人,摆到如今,哪一个不是数一数二的大师。汪曾祺,余华,季羡林,巴金,文风各异,可又都在自己的风格里独占鳌头。文化革命像一把手术刀,捅进你身体的那一刻,也切掉了那块让你隐隐作痛的肉瘤。
  白话文要看,文言文要多看。做文学从来不是一件功利的事,老艺术家一生可能只塑造一个角色,可是经得起时间的磨砺,众人的质疑。每一个做文学的人,没有谁想在历史中昙花一现,哪怕是一个写网络文的作者,他内心的最深处,也是希望自己的作品,能在千百年后被人谈起。就算只是一句淡淡的夸赞,也足以抚慰这个逝去千年的灵魂。
  年轻人,多看点文言文,多读点历史,别再让自己干瘪瘪的两行话留在手机里了,它们需要营养,需要成长,给它多浇些水吧,让它活过来,努力发出可以顶破顽石的青芽。